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的思路是教师积极承担起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各科老师较好地设置了研究是学习的情景,建立师生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探究氛围,有效掌握探究学习的深度,同时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白研究目标,积极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敞开思路。交流研究的内容,总结研究的成果。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实行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本质为根本目的,必须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来培养,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发展,这就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本质。学习要成为主动的,教师就要善于恰如其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从而使教育也成为主动的教育。
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唱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应改陈述为分析,重在交待来龙去脉,以形成一条思想路线,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事,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特别重视学生主体间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尽可能地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我院本科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心理学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改革普通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既要立足于心理学课程特点,又要把握新世纪心理学人才需求的趋势。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投入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理论修养。
一、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在进行教学之前,把本章的教学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授课要点和主要的参考文献目录以讲义的方式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学完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和怎样达到这样的水平心中有数。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①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高度的意识和明确的认识。在目标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学习的内容上;②促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当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效果时,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中更主动、更积极;③为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依据,学习目标也是衡量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可以适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使双方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进度。为此,我们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安排了一些思考题和自测题;④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通过参考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学生增长了大量相关知识,加深了理解。
二、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起于“疑”,始于“惑”。只有当学生感到不能利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问题的讲解把所教的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样做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前,我们一般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例如在讲“人的心理特性”时,我们用“你了解自己吗?了解你的好朋友吗?你怎样描述自己或朋友的特点?”等问题引出个人的心理特点——能力、人格这样的主题;在教学中,也通过提出问题来进行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转换,例如,讲完动机的本能理论和驱力理论后,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在不饿的情况下,看到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又不免吃上几口?”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也自然引出了动机的诱因理论;在讲到有争议的论点时,我们也适时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情绪调节对个人认知和行为有没有影响,如何影响?我们利用“非典”这一特殊事件,帮助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启发他们开动脑筋,真正理解有关知识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原理。
三、穿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活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来体验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中,我们适时穿插各种形式的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教学效果显著。例如,在讲解感觉的意义前,我们让学生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切身体验失去感觉的烦恼;在讲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让学生记忆不同位数的数字,以考察自己的记忆容量,并验证以往的研究结论;在讲解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时,把两个学生组成一组,互为主试和被试,记忆一些词语材料,体验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在讲解思维和问题解决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智力玩具,然后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认识、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在讲解人格成因时,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分析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作用。
发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形象的学习材料要比抽象的学习材料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理解和记忆是知识应用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习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方面具有独到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枯燥抽象的概念和艰深生奥的原理和实验,深入浅出、形象逼真地呈现给学生。主要的方法是:①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仪器进行备课和教学。我们将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用彩色投影胶片和国外新教材上的重要图片,通过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②利用教学录像带、光盘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像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该录像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觉与知觉”、“记忆与遗忘”、“动机与情绪”、“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观看,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翻译和讲解。最近我们又购买了一套“脑与行为”的光盘,全面揭示了脑和意识、知觉、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录像和光盘的讲解非常精彩,深受学生欢迎。③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我们将一些较难控制的实验(如群体压力下的个人行为、认知风格测验等)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或模拟等来验证经典实验结果,练习着进行心理学的实验条件控制,进而增进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全面、准确的理解。
四、增加课堂讨论,适时进行总结
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言语表达的能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个学年中,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科内容,一般安排5-6次主题性的讨论课。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空间能力上的性别差异”、“中国、日本、美国的教育特点及其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等等。我们一般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文献或参考文献目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写出发言提纲,并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 和老师的相互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论据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和自己观点的基本方法,也学会了评价他人观点的方法,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提高。
适时总结是建构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一般教学,通过适时的总结,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每讲完一个单元,就要求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然后转入下一单元的讲授。每讲完一章,我们要给学生布置总结本章内容的作业,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框图的形式在本章各个主要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然后,比较自己所绘制的框图与教师所绘制的有什么不同,体验在知识建构中“新手与专家的区别”,进而建构更为合理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五、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讲授每章内容时,我们都向学生提供大量参考文献目录,并且为学生复印相关外文学习材料,如“大猩猩的语言”、“为什么游戏机让人上瘾”、“中国、日本、美国的教育”、“性别差异的表现”等都是我们选自相关研究进展和一些教科书上的文献。这些材料内容新颖,生动有趣,简明易读。通过大量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另外,也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在每章讲授结束之后就会布置各种不同形式的作业,如小论文、评价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根据学习进程,也安排一些根据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测试题,随时检验教学与学习效果。
六、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对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课给予了高度重视,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实验。其中既包括某些经典实验,也包括新增的反映目前学科前沿的探究性实验;既包括演示性实验,也包括动手操作的参与性实验。目前,普通心理学的实验体系已初步形成,每章都有不同类型的实验,尤其是学生能够参与的、具有互动特性的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人工概念的形成”、“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通过实验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及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加深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领会和理解。同时,实验课也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呈现给了学生,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式,这为他们将来独立地进行心理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考试题库
进行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为进一步改进学习和教学提供依据。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看,应该重视创新型和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的人才培养。所以,如何建立适当的学习评价体系和考试题库也就成为我们考虑的重要内容。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这样做的:①进行多次考试。在一学年的教学中,不仅每学期有考试,而且还有期中考试,鼓励学生平时用功学习;②注重平时表现。我们布置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进行查阅资料的“大作业”,有些作业仅仅是课堂上就能完成的“小作业”,每次作业都要根据不同比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动脑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根据学生文献阅读与讲解的情况,确定平时成绩;③重视实验成绩,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成绩也会按比例记入总成绩。因此,学生的总成绩就基本上由3部分构成,期中和期末的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进行了多方位的检验。
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八、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尽管我们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强调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提高和改善。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准确地了解、把握自己的心理变化规律,更健康地发展。
另外,目前我们只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普通心理学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试图通过新大纲的编制,在更大范围内让更多的教师使用新教材,而且让他们能更快地把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精髓,这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新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反映自学起来有些困难,有些教师也反映教学辅导有困难。我们希望能编制配套的学习指导和教学参考材料,这样就会帮助广大教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更好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内容。这也是我们将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
本课程讲授中运用了视频教学和学生试讲两种创新教学方法。一、视频教学。由于同学们已经成年,对0-6岁的学前儿童的特点等不太熟悉,尤其是对新生儿的喂养、习性等十分陌生,采用视频教学让同学们可以生动直观的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二、学生试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教师,她们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选出一章内容荣学生们轮流上台试讲,再每人试讲结束后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及不足。同学们发映在试讲中,不仅锻炼她们的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她们对本章之时的理解与记忆,效果非常好。
(三)、《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学好学前心理学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因材施教、科学施教。学前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掌握一定的学前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是其做好学前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必要基础。
本课程选用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新学、唐雪梅主编的《学前心理学》。本教材共分为概述、胎儿期的发育、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等十四个单元。本教材力图将抽象的基础知识简明化,使其内容贴近实际,融入生活,适合学生,并且将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水平的提升,突出实用性与操作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基础,我对《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科价值观的渗透
我们的学生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理论过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强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学好学前心理学,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要求。而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突出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情感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具有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以及浓厚的观察和研究幼儿的兴趣;有较完善的心理素养和个性品质。二是知识教育目标,即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三是能力培养目标,即具备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分析学前儿童心理现象的能力、具备评价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能力;具备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干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着力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注重学前心理学学科价值观的渗透,准确恰当地制定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做到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做到准确陈述教学目标,不含糊;做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拖沓;做到理论讲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脱节。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入自我分析法
在学习学前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心理素养和学科情感。
三、注重实践,与幼儿园见习相结合
本学期的幼儿园见习安排在十二周和十三周,课程已经进行到下半个学期的,但是经过实习,明显感觉要比期中考试之前的教学学生活跃度更高,参与性热情高,并能针对自己所带班的小朋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所以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观察和收集大量的幼儿心理活动的案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习惯、能力和兴趣。
四、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过程
本门课程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开展,对于很难接触到幼儿的学生来说,视频教学是最好的方法。所以除了课本、图片等,多搜集真实的视频案例,让学生观察分析。